王蕃,庐江人,由于此时松兹属庐江郡,治皖(今潜山县梅城镇)故有潜山县人和庐江西南人之说,松滋县(今宿松)位于潜山西南。而且清安庆府志、宿松道光志、民国志皆记载为宿松人。
王蕃博览多闻,兼通历法、六艺。起初担任尚书郎,后来辞官而去。吴景帝孙休即位后,王蕃与贺邵、薛莹、虞汜一同担任散骑中常侍,加授驸马都尉。当时社会评论认为王蕃很清雅。朝廷派遣王蕃出使蜀国,蜀国人都很称赞他,回朝后担任夏口监军。
万辱陈毁
吴末帝孙皓在位初年,王蕃又入朝担任常侍,与万彧官职一样。万彧与孙皓有旧交,其人为鄙俗之人,仗势侵辱王蕃,说王蕃自我轻贱。当时中书丞陈声,是孙皓的宠幸的近臣,多次在孙皓面前谮毁王蕃。王蕃气质高风亮节,不能低声下气看人脸色行事,有时违忤孙皓的意旨,时间长了屡受责备。
斩杀殿下
甘露二年(266年),丁忠出使西晋回国,孙皓大摆宴席会集群臣,王蕃饮酒大醉,当即倒地,孙皓怀疑王蕃不敬而不高兴,让人把他抬到外面去。很快王蕃请求回来,酒还未全醒。王蕃的性情一向有威严气势,此时举止自若,孙皓大怒,喝令手下人将王蕃斩杀在大殿下。卫将军滕牧、征西将军留平为他求情,孙皓不允。
丞相陆凯上奏说:“常侍王蕃内修美德外明事理,知晓天道了解万物,处事朝中正直忠心,是社稷的重臣,大吴的龙逢啊!从前他奉事吴景帝,进谏献策于左右,景帝钦佩赞赏他,赞叹他卓越超群。而陛下恼恨他说话刺耳,厌恶他直言对答,将他斩首于殿堂,抛尸于野外,国内人民为他伤心,有识之士为他悲悼。”王蕃死时仅三十九岁,孙皓将他的家属流放到广州。
历史简介
博览多闻,兼通术艺。始为尚书郎,去官。孙休即位,与贺邵、薛莹、虞汜俱为散骑中常侍,皆加驸马都尉。时论清之。遣使至蜀,蜀人称焉,还为夏口监军。孙皓初,复入为常侍,与万彧同官。彧与皓有旧,俗士挟侵,谓蕃自轻。又中书丞陈声,皓之嬖臣,数谮毁蕃。蕃体气高亮,不能承颜顺指,时或迕意,积以见责。甘露二年,丁忠使晋还,皓大会群臣,蕃沈醉顿伏,皓疑而不悦,轝蕃出外。顷之请还,酒亦不解。蕃性有威严,行止自若,皓大怒,呵左右于殿下斩之。卫将军滕牧、征西将军留平请,不能得。蕃死时年三十九,皓徙蕃家属广州。二弟著、延皆作佳器,郭马起事,不为马用,见害。后皓出登来山,使亲近将跳蕃首,作虎跳狼争咋齧之,头皆碎坏,欲以示威,使众不敢犯也。
历史评价
万彧:“唐虞之朝无谬举之才,造父之门无驽蹇之质,蕃上诬明选,下讪桢幹,何伤於日月,適多见其不知量耳。”
陆凯:“常侍王蕃黄中通理,知天知物,处朝忠蹇,斯社稷之重镇,大吴之龙逢也。昔事景皇,纳言左右,景皇钦嘉,叹为异伦。而陛下忿其苦辞,恶其直对,枭之殿堂,尸骸暴弃,郡内伤心,有识悲悼。”
薛莹:“王蕃器量绰异,弘博多通。”
胡冲:“蕃一时清妙,略无优劣。”
《三国志·王蕃传》:“蕃体气高亮,不能承颜顺指,时或迕意,积以见责”、“处无妄之世而有名位,强死其理,得免为幸耳。”